張店鎮[江蘇省灌南縣張店鎮]

張店鎮[江蘇省灌南縣張店鎮]

張店鎮隸屬於江蘇省灌南縣,地處於江蘇省東北部,位於灌南縣正北部;因明末清初時期山東籍商人張支率兄弟三人遠離故鄉到張店興辦旅店,由於生意興隆,名揚遐邇,社會廣泛稱之為“張家店”。時隔不久便自然形成為張店。 截至2015年底,張店全鎮總面積56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1個社區,177個村民小組,8760戶,4萬口人,耕地面積5.3萬畝。 該鎮素有 “苗豬繁育之鄉”美譽,“鑼鼓”牌西瓜更是聞名遐邇。先後獲得江蘇省文明鄉鎮,連雲港市安全生產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張店鎮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明初,洪武三年(1370),立張店鎮,領州南7鎮,惠澤巡檢司駐於此。

明清以來,張店鎮一直是海州直隸州的屬地;

民國元年(1912年),廢除海州直隸州,設定灌雲縣,境內隸屬灌雲縣協和市;

張店鎮[江蘇省灌南縣張店鎮] 張店鎮[江蘇省灌南縣張店鎮]

民國18年(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區鄉制,張店鄉隸屬灌雲縣第三區;

民國29年(1940年),隸屬灌雲縣灌東辦事處二聯防;

民國34年(1945年),撤銷灌東辦事處,歸屬灌雲縣新安區;

1949年改屬灌雲縣陳集區;

1950年撤銷陳集區,張店鄉又改屬新安區;

1957年撤銷新安區,正式成立張店鄉;

1958年3月1日,張店鄉改屬新興的灌南縣;

1958年9月,全縣實行人民公社化,張店鄉更名為張店人民公社;

1966年1月,從張店人民公社劃出一個大隊,和陳集公社的八個大隊設定大圈人民公社;

1983年進行機構改革,實行政社分設,撤銷張店人民公社,改名為張店鄉,原境內生產隊全部改為村居;

1987年5月,改張店鄉為張店鎮。

自然環境

地理位置

張店鎮地處江蘇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北端,位於灌南縣城北部,距縣城15公里,東與北陳集鎮接壤,南與新安鎮相連,西與孟興莊鎮相依,北隔新沂河與灌雲縣伺莊鄉、東王集鄉相望。是灌南縣北大門。

氣候條件

張店鎮地處暖濕帶向亞熱帶的濕潤地區,屬暖溫濕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境內光熱資源豐富,太陽年輻射總量約為118.0kcal/cm2,日照時數平均為2435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在55%左右。大氣空氣品質為國家Ⅱ級標準,達到良好標準。2013年,全年平均氣溫14.7℃,較常年年平均氣溫14.3℃偏高0.4℃。極端最高氣溫37.3℃,出現在8月7日。極端最低氣溫-9.0℃,出現在1月4日。年降水量668.8毫米,較常年平均年降水量926.3毫米偏少257.6毫米。最長連續降水日為7天,出現在7月16日至7月22日。最長連續無降水日為22天,出現在2013年12月10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全年無霜期204天。

自然資源

該鎮具有豐富的勞力和耕地資源,尤其是沂河淌1.2萬畝耕地,由數年淤沙形成,土質肥沃,且無污染,適且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畜禽養殖。

經濟

概況

2005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8280萬元;規模工業總產值5834萬元,農業總產值12009萬元,畜牧業達7000萬元;財政收入6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02元。

農業

張店鎮有耕地面積6萬畝,充分利用省交通廳幫扶機遇,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5萬餘畝耕地能排能灌,旱澇保收,年產優質稻、麥4.5萬噸,全年銷售優質畜、禽80萬頭(只)。2006年新增時令蔬菜種植面積500畝,新建林經基地600畝,發展種養加大戶32戶。發展銷路廣、效益好的現代農業,有高效農業面積8000畝,其中設施農業面積4200畝。新成立葡萄栽培、肉雞養殖等專業合作社3個。增葡萄栽培550畝,建年出欄100萬羽肉雞養殖場1個、百畝連片水蛭養殖場3個。現代特色農業收入占比不斷提高。農業園區現代特色農業及糧食高產創建工作獲市政府表彰。

工業

投資1.5億元人民幣,註冊資本2000萬元,占地60畝,在縣經濟開發區建年產4萬噸保溫複合材料企業1個。實現工業入庫稅收1450萬元,同比淨增640萬元,增長79%。

財稅收入

年度總收入9227萬元,其中國稅1450萬元、地稅7229萬元、財政54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6%、27%、64%。

招商引資

新一屆黨委、政府在原先無一個進園區項目的情況下,於2005年先後成功進“泰力”、“潤普”、“天平化工”三個進縣園區項目,投入分別達1.2億、8000萬元、6000萬元人民幣,並按期投產達效。還成功引進宏麗紡織助劑和三個乳豬加工廠落戶張店鎮,且均投產達效。

行政區劃

截止2012年底,張店鎮總面積56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169個村民 小組,8591戶,3.6萬人,耕地面積5.3萬畝。

【張店居委會】張店居委會有7個居民小組,598戶,2255口人,耕地面積1342畝,居民主要從事服務業、蔬菜種植等項目,常規及反季節蔬菜種植達630畝,居民人均純收入6600元。

【小圈村】小圈村有21個村民小組,1456戶,6102人,耕地面積5120畝。2011年全村糧食總產量5219噸,工農業總產值34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16元。輪窯廠是該村主要工業項目,帶動本村百餘人就業致富,窯廠務工人員人均年收入1萬多元。

【王莊村】王莊村有12個村民小組,901戶,3613口人,耕地面積3450畝。2011年,全村糧食總產量3400噸,工農業總產值20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23元。

【孟莊村】孟莊村有15個村民小組,892戶,4203人,耕地面積3350畝。2011年全村糧食總產量2789噸,工農業產值19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30元。勞務輸出是該村農民的主要增收項目,全村近三分之二的勞力常年在外從事建築、運輸等行業,是勞務經濟重點村。

【二里村】二里村有村民小組12個,629戶,2542口人,耕地面積3240畝。2011年,全村糧食總產量2624噸,工農業總產值200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31元。運輸業是該村的亮點,全村有半數農戶常年從事水上、陸上運輸,這些農戶年均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其中從事水上運輸的51戶,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提前實現小康目標。

張店 河流 張店 河流

【宋圩村】宋圩村有19個村民小組,913戶,3412人,耕地面積5520畝。2011年,全村糧食總產量3612噸,工農業總產值15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98元。養殖是該村的特色項目,全村家家戶戶都有能繁母豬,養殖收入占家庭收入近一半之多。

【侯窪村】侯窪村有13個村民小組,539戶,2326口人,耕地面積4031畝。2011年,全村糧食總產量2356噸,工農業總產值15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98元,母豬飼養是該村的傳統項目,全村近二分之一的農戶飼養母豬超過2頭。

【腰莊村】腰莊村有10個村民小組,741戶,3217口人,耕地面積5088畝。2011年,全村糧食總產量4356噸,工農業總產值19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21元。絨繡加工是該村農戶的主要致富項目。

【二莊村】二莊村有村民小組12個,561戶,2415口人,耕地面積3035畝。2011年,全村糧食總產量1366噸,工農業總產值14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56元。

【馬台村】馬台村有10個村民小組,547戶,2135口人,耕地面積2701畝。2011年,全村糧食總產量1854噸,工農業總產值15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21元。該村大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建成林套經基地350畝;設施蔬菜420畝,高效農業呈蓬勃發展之勢。

【龍興村】龍興村有6個村民小組,439戶,1754口人,耕地面積2189畝。2011年,全村糧食總產量1360噸,工農業總產值14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25元。

【老溝村】老溝村有14個村民小組,979戶、3832口人,耕地面積5829畝。2011年,全村糧食總產量2789噸,工農業總產值22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69元。該村立足資源、興建農民致富產業,2011年,“鑼鼓”牌西瓜栽培面積達620餘畝,新建葡萄園100畝。

【南閘村】南閘村有10個村民小組,487戶,2398口人,耕地面積3031畝。2011年,全村糧食總產量1712噸,工農業總產值15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21元。該村有有130戶舉家外出務工經商,成為全鎮外出賺錢致富的典型村。

交通

公路

寧連高速傍境而過,灌南縣汽車客運站離張店鎮15公里,有直發北京、上海、蘇州、南京、青島等省內外大中城市的班車客運線。

鐵路

張店鎮離連雲港東站、連雲港站1個小時車程,此外連淮揚鎮鐵路途徑張店鎮、新安鎮、李集鄉、灌南縣經濟開發區,並在開發區設立灌南火車站,在2019年左右通車,張店鎮人民可在自己家門口坐上高鐵,前往省內外旅遊城市。

航空

張店鎮離淮安漣水機場、連雲港白塔埠機場分別為1、1.5小時車程。

水路

鹽河、義澤河、龍溝河交錯其中,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人文歷史

名稱由來

明代初年,山東泰安籍商人張朐因避難,率兄弟三人來到沂河淌南岸、古鹽河東側的二里溝(今張店鎮二里村),開起了旅店,由於經營有方,生意越做越活,規模不斷擴大,遂由旅店起家變成多種經營,形成多爿店鋪,遠近聞名,時人呼為“張家店”,久而久之,張家店便成了集市的地名,簡稱“張店”,此為張店鎮鎮名的由來。《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記載:“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立張店鎮,領州南七鎮,惠澤巡檢司駐於此。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將張家店鎮之南的悅來集,正式命名為新安鎮。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巡檢司遷新安鎮,隸屬海州直隸州”,此為張店由官方正式設鎮建制之始。

風景名勝

張店古鎮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沉澱,宋元時期是古戰場之一,清代乾隆年間被人們譽為“孫家瓦房孟家樓”的美稱,曾經有法靈寺、關帝廟、節孝坊、王耀齋紀念碑等眾多歷史古蹟。張店古鎮匯聚著智慧的能量,充滿著創新的激情,閃爍著藝術的靈光。

法靈寺

法靈寺地址在張店鹽河西岸,始建於唐初年,在一段棱飛青石柱的遺物上,還刻有“大唐將軍尉遲恭監建”字樣。據說,是唐代“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復建於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由開山僧道住建。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662年),歸併伊山大慈寺。洪武二十五年再次修建,占地面積五十畝,有房屋二百餘間,有大佛殿、閻羅殿等建築,規模宏大,有廟裡廟之稱。但是該寺在1940年毀於戰火。

王耀齋紀念碑

王耀齋紀念碑在張店鎮鹽河東岸,有清光緒三十一年為紀念海洲州官王耀齋親赴張店鎮平定匪亂而建的王耀齋紀念碑。碑文為:恨公來晚去速,喜公鋤暴安良,感公勤老不解,尊公過人膽量。碑石長2米,寬0.7米,刻有篆書陰文"王耀齋去思碑"六字。碑石共3塊,現僅存2塊。

著名人物

李保青(1899~1977),女,張店鎮馬台村人,民國19年(1930)參加革命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20年,中共徐(州)海(州)蚌(埠)特委在她家設立地下聯絡站。她堅決跟黨走,出色地做好黨的地下工作。她家的地下聯絡站,一直堅持到全國解放。1977年,李保青因病在灌南逝世。

孫存樓,1909年出生,張店鎮二莊村人。幼時在私熟讀書,1929年就讀於張店國小。1924秋考入省立第八師範。1930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6月到上海、任江蘇省委失業部辦的刊物《失業工人》主編。他經常深入到工人中間,蒐集第一手資料,撰文揭露資本家殘酷剝削工人的罪行。1937年6月,因大膽抨擊國民黨反動派“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政策而遭通輯,後躲到南京,9月又被逮捕,年底經黨組織營救出獄。全國解放後,歷任華東軍管會高教處秘書室主任,上海郊區行政辦事處教育處長,上海市提籃區副區長、華東監委政治文教處長,杭州師範學院副院長、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等職。1976年12月27日因病在灌南逝世。

孫篤生1899出生,又名延祜,張店鎮張店村人。1914年就 讀於張店國小。1918年考入江蘇省立第八師範(海州師範)學校讀書。畢業後,在張店國小任教。民國13年任張店國小校長。1927年3月加入中國國民黨,7月任國民黨灌雲縣農會主任。1928年秋,到鎮江參加國民黨區長訓練所受訓。受訓結束後,任國民黨灌雲縣三區區長。任職期間,曾為革命做過許多有益的工作。在他的掩護下,三區的中共地下黨組織發展得很快。1933年,孫篤生辭去國民黨區長職務,到新浦去開辦連雲港汽車公司,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民國26年8月,他賣掉汽車公司的所有資產,用於購買槍枝彈藥,回到張店組織抗日游擊隊,孫篤生任大隊長。1938年2月,抗日游擊隊改編為灌雲縣三區抗日基幹隊,孫篤生任隊長。1940年8月,任抗日民主政權灌雲縣縣長。任職期間,團結各階層民眾,同仇敵愾,支援抗日戰爭。194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淮海行署副專員兼工商局長。1945年9月任淮北鹽務局局長,運出大批存鹽,支援部隊。1946年秋,孫篤生的家屬、孩子隨部隊北撤山東,他一個人留下來,堅持領導淮北鹽區。1949年3月任揚州市兩淮鹽務局局長。9月,任華東鹽務局第二副局長。1950年4月,調任輕工部鹽務總局產銷處處長。1951年任中國鹽業工會主任。1958年任江蘇省政協秘書長。後因身體多病而休息。1990年病故,享年91歲。

孫海光,原名孫秉球,號冠吾,化名沈貫蘇,1907年11月29日出生,江蘇省灌南縣張店鎮上馬台村人。1929年7月參加革命,同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孫海光同志參加革命後,以教書為掩護在家鄉開展黨的地下活動;1930年8月,被國民黨當局通輯,轉往沭陽、東海等地活動;1931年底調往上海,1932年任中共江蘇省委失業部幹事,1933年6月任中共上海市滬東區委宣傳部長兼滬東電燈廠地下黨支部書記;1934年1月26日被租界巡捕房逮捕,移送給國民黨當局,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先後關在上海漕河涇江蘇第二監獄、蘇州陸軍監獄,在獄中與國民黨當局進行了頑強的鬥爭,西安事變後根據國共兩黨的有關釋放政治犯的協定,於1937年8月19日出獄。

社會事業

鎮村建設

新建的鎮敬老院及中學生活區宿舍樓主體工程完工,鎮便民服務綜合大廳竣工並投入使用。完成示範村建設集中居住面積9500平方米,新鋪村莊水泥路長26公里。

環境整治

完成土地復墾85畝,占補平衡80畝;拆除房屋1.3萬平方米,超額完成縣下達的目標任務。規範農民建房,鐵腕禁止違建,實現“零”違建目標。圍繞“六整治、六提升”要求,開展以主幹道沿線7個村為重點的環境綜合整治,先後拆除零散破舊建築400多處,集中清運垃圾3000餘噸。開展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實現“零火點、全利用”的預期目標。整治主幹道沿線磚瓦、水泥預製生產企業,關停、拆除8家企業。投資140萬元,用於鎮區及示範村綠化、戶前路和下水道建設。

民生工程

落實惠農政策,累計發放各項惠農補貼2400萬元、發放扶貧資金245萬元;新農合、新農保參與率分別達100%、98%。促進農民就業,新建“在喜服飾”“古鎮電子”等小微企業,讓200名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按標準建成王莊幼稚園,並順利通過縣、市級有關部門驗收;完成600戶衛生改廁年度目標;改、新建電灌站7座,新建中溝橋22座、防滲渠9800米;完成沂南小河疏浚、入海口灌河堤應急加固等工程。

農技服務

組織農科集中培訓4次、分村培訓26次,累計受益5000餘人。兩次組織專業隊伍對區域內所有林木病蟲害進行統防統治,有效保護林木資源。定期對全鎮農機操作人員進行法規教育和技能培訓,為安全生產提供保障。

文化教育

新建800平方米鎮文化中心。“禾雷雜技藝術團”擴大規模,舉辦大型演出60餘場。創建“張店鑼鼓”培訓基地,打造“張店鑼鼓”品牌。專業從事“張店鑼鼓”演出30人,業餘演員參訓達200人,全年演出40餘場。投資45萬元改善中、國小硬體設施。規範校車管理,確保兒童上學、回家安全,全年未發生任何意外事故。加強教師師德教育,採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衛生計育

投資40萬元,購置現代化的醫療器械,改善鎮村醫療衛生服務條件。定期對農村醫生進行輪訓,提高鎮村醫療衛生技術人員診療水平。開展全民保健防疫宣傳工作,提高民眾保健防疫意識。0~7周歲兒童衛生防疫率100%。定期為廣大育齡婦女提供全方位服務,計畫生育率始終穩定在99%以上。開展“優生優育”宣傳活動,發放“優生優育”資料1萬餘份,免費為申請結婚的青年女性進行婚前檢查。開展“兩癌”篩查活動,免費為農村婦女服務。

安全生產

加強安全生產領導班子建設,制定詳細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落實“一把手”負責制和分管人責任制,加大安全生產全程監控和檢查力度,全年無安全生產事故發生,連續7年被縣、市評為安全生產先進鄉鎮。

基礎設施建設

13個村“兩委”全部實現成功換屆,新當選的班子成員綜合素質明顯提高。以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掃除“四風”,提高黨員幹部政治思想素質,改善幹群關係,提升社會和諧度。強化基層黨建工作,培養積極分子入黨。

特色產品

張店鎮素有“絨繡”與“苗豬繁育”之鄉之美譽,絨繡系列產品直銷海內外,年創經濟收入近億元;優質苗豬年產量30萬頭,暢銷河南、山東等省區;鑼鼓牌西瓜暢銷南京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